漸漸入軌的收入倍增計劃 VS 企業現金流(时间长短关系到成本)

11月 11th, 2011 Categories: 知识原野, 管理

收入倍增計劃

出台前鬧了幾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,現在靜悄悄加鬧哄哄地開始實施。相伴而來的肯定有長期通脹,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市場價格將持續上漲。眼下,如此多的鐵公基竟然都是地方城頭的債務,未來壞賬、經濟社會成本一定不低。

通過這些提升內需和國內消費能力,押寶消費者和社會民生事業大方向應該是不錯的。而製造業等實業如何提高盈利能力,目前還是無解,除非減稅,否則提高工資只會壓垮更多微利企業。或許兼併、壟斷,正如郎咸平說的那樣,會成為重要的經濟現象,一方面國際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會繼續在中國的佈局,這個佈局恐怕是沒有先例的。另一方面國內資本方面,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應該會形成更多的裙帶關係,要么小的弱小企業繼續被巨無霸市場企業控股收購,要么依附於政府政策和佔有資源的國企,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。如果電子商務算第三條道路的話,這條道路必定會成本升高,因為無路可走的個體戶、自由職業者,一定會為馬雲之類捧場。

未來6年內流通領域的人民幣恐怕只會越越多,要上交的社會成本恐怕也是越來越多,但社會均富方面應會更公平些。

目前還沒有人聲稱收入倍增之後的實際可支配收入(即扣除通脹)增長率是多少。按照日本1960年代國民收入倍增的經驗:

整個1960年代,日本实施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”,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目标大约65%,实际成绩为40.6万亿日元。并且扣除物价因素,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实际国民收入都实现了翻番,前者用了大约6年时间,后者大约是7年。

另一方面,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”也受到很多经济学家反对,认为此举将加重通胀压力。一般日本民众也认为,他们收入“倍增”的效用将被通胀抵消。

这里需要指出的是,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”中的倍增,并不是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增,而是指人均国民收入的倍增,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。根据最初的规划,当人均国民收入实现倍增以后,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基期增加65%(扣除通胀因素)。因此在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”中,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没有实现倍增的。因此,小林义雄教授在《战后日本经济史》中明确指出,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”并不是真要实现劳动人民的收入增加,而是垄断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,追求资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增加的一个途径,是资本和劳动博弈中的胜利。

參照江蘇省的工作報告《加强以增进民生幸福为重点的社会建设

(一)全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,确保2017年全省居民收入比2010年实现倍增。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,健全劳动、资本、技术、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,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,努力缩小城乡、区域、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。拓宽就业、创业、投资、社保、帮扶等居民增收渠道,强化全民创业理念,优化创业环境,让更多的人通过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。突出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,完善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,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。稳定物价总体水平,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,使困难群众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到影响。

從這份報告可以看到,公共服務、長治維穩、創新創業這幾個關鍵字是未來6-7年的主題。鼓勵自主創業是比較奇怪的一個方向,按照這個來說,或許目前的創業園區政策會跨越未來的6年。2013-2017年應該是習主政的第一屆。

 

關注現金流 (網址)

企業最重要的是較好的現金流、盈利能力。今天學習了什麼叫逆微笑曲線,知道了豐田精益生產的實質是獲得充沛的現金流。

一切以现金流为出发点

在错误的管理会计思想指导下,在经营决策上,如:设备投资和生产外包决策等方面,就会有出错的危险。并且,也会导致企业在期末结算时,犯下用库存调整销售额和收益的错误。而会计报表的收益最后只是为了交税而写的一个数字,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。

还有的企业调高了库存,计入损益表的利益里(这样的企业其实是多交了税)。更严重的,从银行借来资金作为库存的运转资金,使得企业的负债比例不断上升。

中国企业里这种例子很多。银行的不良资产最终由此产生。库存不仅仅使过程周期时间延长,还会使企业体质极端衰弱,很希望中国企业管理者能深入、重新思考和审视这个问题。

再具体说,库存会隐藏管理上的问题。例如:隐藏质量问题、设备问题,还有生产管理机制的弱点等等所有问题,会在不知不觉中消耗完企业的“体力”。也可以说,是库存剥夺了培养管理人员解决管理问题的机会。

如果不以现金流来考虑改善的话,就无法证明改善的正当性。在开展丰田生产方式的过程中,更需要将着眼点置于新的管理会计体系,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其优势。

TPS在唤起对管理采用新的看法和思路,好多常识实际上是非常识,不打破就无法取得成果。在丰田方式中,不是降低成本的概念,而是改善成本的概念,是从管理的范畴对整体进行最优化的探究,排除多余的花费。

TPS的成果就是创出现金流,这种现金流通常指的是FCF(自由现金流),意为从主业得到的纯现金收支,也叫营收现金流。虽然每个企业都在生产现场进行着改善或者革新活动,其成果表现为运营资本。说得更详细一些,如:运营资本下降,就会促进现金流的增加。而且,现金流受“过程周期时间”长短的影响。所以,今后的方向是:财务部门或会计部门有必要将“过程周期时间”管理起来。这是因为现金流和过程周期时间具有相关关系:过程周期时间缩短,对现金就会有正作用。

所以,TPS的真正目的就在于缩短“过程周期时间”,从而促进现金流的增加。

這篇文章的上半部分是批評中國企業迷信施政榮的微笑曲線:

用微笑曲线来衡量中国企业的现状,会看到什么景象呢?众多的企业中,对研究开发工作大力投入,追求自主性,政府部门也以此为方针进行倡导,目的是改变迄今为止追求的以廉价人力资源为优势的“世界工厂”的做法,向高附加值企业进行转型。

但是,我认为:许多经营者并没有真正把握制造业第一线的现场状况。具体说来,作业人员成本大半归入变动费(应该是固定费),人员的稳定性非常低,离职率奇高,并且一贯采用计件工资制。因此,产品质量不高(有的企业的次品率达到20%),并且完全没有对作业人员进行教育培养。车间的班组长、工段长没有时间对新员工进行培训,往往亲自到生产线上代替一线员工进行操作。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。另外,安全对策也并不充分,作业环境的问题很多。

不难看出,中国制造业企业是遵循着微笑曲线来思考企业的经营价值观。即:生产现场的改善归根结底是着眼于如何降低变动费,说得更明白,就是降低工时(即作业时间)。这种所谓“改善”,反而恰恰更加弱化了企业管理的“体质”。

從日本豐田精益思想出發,日本學者作出了批判:

错误的管理会计思维

表2 图片来源:中外管理

有人认为:谈成本已经过时了。但很多企业却在从新的角度默默地对成本进行深入的研究。在日本,制造大学田中教授的《J成本论》和名城大学河田教授的《准时化生产管理会计》的出版,引起了强烈反响。这两本书的共同点是:“过程周期时间的长短”和“流动化”(物品毫不停滞的流动状态)决定成本(更进一步说,就是现金流)。这里所说的过程周期时间,比如:生产的过程周期时间,就是加工时间(产生附加价值时间)+移动时间+检查时间+停滞时间的时间总和。也就是一种“时间的长短关系到成本”的管理思维。

而且,在以前的管理会计理论之下,通常企业在考虑成本构成时,过多地考虑了直接材料费用和直接的劳务费用。而实际上,间接制造费用、提留费用及附加提留费用这些固定费用部分却是错综复杂的。因其错综复杂,会隐藏很多问题及浪费。也因为流程及过程周期时间概念的不清楚,往往容易被忽视,但这对企业却是至关重要的(见表2)。

以往在管理会计中,主体是以“盈亏平衡点管理”及“标准成本”/“预算和实际业绩管理”为代表的“结果管理”,而与改善革新这样的“流程管理”不匹配,不相容。

一直以来的管理会计并没有以流动为前提,没有将速度/周转率等与“时间”有关的概念融入其中,并且没有考虑到时间的停滞会产生多余的成本,也就是说,没有真正对时间这一经营资源充分认识。

Tags: , ,
尚无评论.

留言回复